您当前位置:首页 > 我的诗文 > 墨海点滴

墨海点滴

发布时间:2015-06-01 22:48:55

孙德才


临摹是学习传统的重要方法,通过反复临摹前人的作品,可以从前人的笔法、墨法、构图中汲取养分。临摹选择摹本很关键,当然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摹本。我临过宋朝李唐的《万壑松风》,范宽的《雪景寒林图》,元朝黄公望的《富春山居图》,王蒙的《太白山图》等,确实受益匪浅。临摹叮以灵活掌握,有时间可以临整幅,没有时间也可以临局部。不仅增强了笔墨的运用、技法的掌握,还可以做收藏和欣赏。

临摹模板要具备辨别好坏的能力,凡是对我的创作有益处、有营养的都可以吸收并加以消化、变通,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。临画不是将古人作品中的山石树木照猫画虎地照抄一遍,要找寻其规律及用笔、用墨的方法。我在临摹古画的过程中,从中感受唐画的色彩亮丽、宋画的笔触细腻、元画的风格秀逸,明画的构图丰富。所有这些对我启发很大的,我都要悉心摹仿,将前人的优长为己所用。

看画的过程也是学习传统的过程,有些时候,条件不允许拍照、临摹,如参观博物馆,美术馆时,只能看,就要细心观摩,用心默记。认真研究他人作品的起笔落笔,顿挫转折,使心小有个印象,回来后再默画到纸上,这也不失为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。

传统不能学得僵硬,必须“化”,就是运用前人的技法,加进自己的认识、理解、情感、修养及笔墨,使之更接近描写对象,更具有现代的气息和自然的美感。学习传统还讲究一点就是既要走进去也能脱出来。从古法中获取丰富的营养加上“外师造化”。祖国山川秀美,地域景色大不相同,北方山势苍劲雄健,如泰山、华山、太行山,南方山容秀研华姿,如黄山、庐山、峨眉山,南北方的群峰沟壑就不适宜用同一种皴法。我在外出写生的过程中,发现南北方虽然都有松树,但却姿态各异,枝叶长势并不完全相同。如果仅用一种技法去套用不同的描写对象肯定是不行的,必须借鉴诸家技法加之自己对自然界的观察、理解,融会贯通。一幅好的作品细看都应有出处来历,或多家技法的综合,或一派技法的变异。只有将传统学扎实了,才会走遍山川不犯难。

画家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开拓和创新,在山水画的创作中,能否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,时代精神,独特风格的作品,需要画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,扎实的笔墨功力,所以,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,包括古今中外,近代、现代的绘画发展史、历代画家创造的笔墨技法,还要大胆借鉴西方的绘画经验和方法,取其精华,辩证取舍。传统的山水画截至宋、元时代为止,绘画都是重视描写对象,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便是这种主客体互为作用的概括和总结。

绘画大师李可染强调“高度全面地认识生活是中国画的特点。”他认为“深入、全面地认识生活,大胆的、高度的意匠加工”是中国艺术的一大特色。大师的理论是多年体察生活,观察自然的经验积汇。这些精辟的论述使我们受益终生。这和古人强调的“外师造化”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总而言之,就是要深入生活,走进大自然,这是学习山水画的重要途径。我认为,师法传统重要的是师古而不拟古,古而不掘,对古人的敬仰不能成为我们创作中的跖拌,令我们缩手缩脚,停滞不前。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,国家建设的飞速发展,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了崭新的高度,不仅人们的审美需求日益提高,自然界也在不断地变化,要想真实,生动地描绘日新月异的锦绣山川,就要走向自然,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。“打草稿”有两种,一种是速写,勾勒对象的外形、轮廓、位置,记录山川的起伏、曲折以及来龙去脉,一种是对景写生,既要忠实于对象,研究山石结构,树木特点,又要比自然更美。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,因为固定的景物经过画家的取舍,把最美好的部分和画家的思想感情都融合在了画面上,所以山水画作品应该比之真实的景物更美,更能给广大观众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愉悦。

“师造化”应当和写生结合起来,传统山水画只重意趣,忽视造化的积弊,要想使山水画创作重新变得丰富、生动、真实,传统的良法就应在写生中接受自然的考验。这些年来,因为创作的需要,我走遍厂祖国各地,也看遍了南北方的不同景致,祖国神奇秀丽的山川开阔了我的视野,也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。我认为山水画创作不能仅仅局限于照搬自然,还应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奇山异石的钟情融入创作中。将山川景色烂熟于胸,下笔自然流畅,洒脱。传统的笔墨技法自热而然地会根据绘画的需要而变化。

孔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。”我在山水画创作的过程中,一直本着取别人之长,补己之短的原则。人人有特色,人人是我师。自然世界多姿多彩,每个人对山水观察的角度不同,创作的思路各异。我在欣赏他人的杰作时,可以从用笔、用墨、用色等方面受到不同的程度启发,以弥补自己的不足。

古往今来,山水画创作都是注重意境的营造。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,是画家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碰撞出激情的火花。带着感情看河山,触景生情、情景交融,才能产生出神入化的作品。画家要带着充沛的思想感情,观祖国河山,画祖国河山,要充分反映出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尊崇,这是山水画创作最基本的和最不可或缺的要素。

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,“意匠”加工是十分重要的。“意匠”即表现方法、加工手段。是反映画家创作水平的最根本的体现。“意匠”加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作品意境的营造。千奇百怪的自然界,景物纷繁复杂,无规律可循,画家要通过自己的观察、认识、理解,将自然界中最传神、最感人的一面表现出来。一个成熟的画家应该具备较高的“意匠”加工水平。

“化境”是艺术家的思想、生活通过反复的意匠加工,长期的锤炼、糅合而使之浑然一体的一种境界。能最充分地传达画家的思想感情,能最完美地反映生活,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,这样的艺术才会令人一见动心,甚至刻骨铭心,终生难忘,具有一种不容置辩的潜移默化之功。

中国山水画所描绘的千岩万壑、飞瀑流泉、花草树木,是画家对自然界长期认识的结果。经营位置,组织画面,天地广阔,为画家的创作准备了取之不竭、用之不尽的艺术素材。可画巨幅大章,也可画斗方小品,就看画家用什么样的笔墨和什么样的表现方法来描绘。一幅画,笔墨用得好,会有色感和质感,层次空间感很强。中国画的第一要素是笔墨,有笔有墨才是画。宋代韩拙指出“笔以立为形质。墨以分其阴阳,山水悉从笔墨而成。”明代沈颢说:“墨以笔为筋骨,笔以墨为精英。”清代王荦强调“凡作一图,用笔有粗有细,有浓有淡,有干有湿方为好手。”综合概括古人的理论,就是说笔墨要有变化。古人千百年来创造的丰富、规范而完备的笔墨技法,实际土就是如何用笔用墨的技法。笔分粗细,墨有浓淡干湿,运用得法,山水画创作的艺术性就会增强。所以,学好山水画,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掌握好笔墨技法的基本规律。

画家作画首先应该本着认真严谨的态度。不严谨就会违背自然规律,不认真作品就会粗制滥造。虽然画的都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,一山一石,但是如果不认真观察,不是用心去画,就不可能将大自然的山山水水画得如此生动,真实。树木的品种多得数不胜数,树与树之间都有其生长的自然规律,结构特征,不仔细研究,深入了解,就可能画不了几棵树就重复了。

作画如同做人,俗话说:“人品高,画品高,”我信奉“老老实实做人,认认真真作画”,中国画传统历来重视人品和修养。祖国疆域辽阔,景色秀美。投机取巧,急功近利,很难将祖国动人心魄的大好河山完美地表现出来。作为一个画家,要时刻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,加强个人的艺术修养。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,就是选择了吃苦受汇,就要无怨无悔地走下去。只有走进大自然,亲近大自然,熟悉士自然,才能了解她,理解她,画好她。